“腓立比書2章1至11節”研經與解經

28/09/2007 13:25

 

 
 

一、            引言

 

腓立比書一般的概念是一本喜樂之書,還有人認為此書是講述僕友生命與侍奉的一本書。本文將從以下4個方面探討腓立比書2章1到11節,我們將從經文結構脈絡開始,探討此書寫作時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接著對此段經文進行研究與分析,最後討論其對現實教會生活及教會侍奉中的信仰亮光及現實應用。

 

 

 

二、            經文結構與脈絡

 

腓立比書被人稱為喜樂之書不無道理,我們不必查數喜樂一詞在本書中出現的次數。單單就其寫作的地點與環境就能看出,保羅真是在患難中常存喜樂的心。腓立比書較短,但無處不洋溢喜樂、合一、和堅韌不拔的信心與生活。[1] 2章1到11節位於全書的開頭部分,第一節的“所以“這詞把本節和下面勸勉與上文的主要思想連接起來,尤其是指上文的同心站穩的勸勉(一27 28)[2]。本段從一章的資訊而延伸到效法基督為榜樣,並重點描寫主耶穌基督如何謙卑。從我活著就是基督而引入了以基督的心為心。

 

 

 

三、            歷史與文化背景

 

“腓立比”(PHILPPI),因紀念紀馬其頓王大亞力山大的父親腓力得名,頗像今日的菲律賓國亦因紀念西班牙王腓力二世而得名。腓立比城在馬其頓,位於羅馬通亞洲的大路上。古名“革連尼德”(CRENIDES)意即“泉水”。東有尼亞波利城(NEAPOLIS),西有暗妃波里城(AMPHIPOLIS)及帖撒羅尼迦城(THESSALONICA),其西南則為通往亞該亞省的庇哩亞(BEREA)。因比腓立比城處在眾大城中,甚被重視。[3]腓立比是羅馬的殖民地,居民大多是義大利移民,他們一直非常效忠羅馬。它是一個商業性的城市,也是一個繁忙的商業中心,然而卻毫不在意自己的道德標準。[4]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主後52年,保羅第二次佈道旅行第一次到達了這座城市,並且在也在此創建了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個教會。這封信是保羅在監獄中寫成,從書信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點。此書信的寫作時間可能是於西元61至63年,他在羅馬寫成的。基本上,這是一封“致謝”的信函,由以巴弗提送往腓立比的教會。[5] 保羅寫這封書信是在他建立教會後約10年寫的。腓立比人是他“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是他的“喜樂和冠冕”[6]保羅曾經拒收其他教會的禮物,卻接受腓立比人所贈送的,它顯示了保羅與他在腓立比建立的教會之間有一種特殊熱愛的感情存在。

 

 

 

四、            經文解析

 

這11節的經文我們可分為兩段來分析,第一段1到4節,第2段5到11節。

 

(一).從經文的開頭我們看見,腓立比教會似乎出現了紛爭,因為開頭的經文所教導我們的都是和睦及接納的態度,雖然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能夠這點,但是保羅在其書信中,常常勸勉信徒在彼此的關係上要和諧與目的上要一致,因為他知道,教會中內部的紛爭無論是由什麼緣故的,那將消弱教會;精神的協調和聯合的努力則是力量的泉源。[7]在這裏保羅讓我們看見四件事情:1.基督裏有什麼勸勉 2.愛心有什麼安慰 3.聖靈有什麼交通 4.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這是基督徒在教會生活中及侍奉中非常甜美與頭疼的。之所以甜美,是因為以上4件事情是在我們屬靈光景中頂重要的事情,若是能夠在愛中彼此包容、和睦相處、弟兄姊妹便能在基督裏共同甜美團契、在愛中共同建造基督的身體。之所以頭疼,往往並不是起因於教義上的差別而產生分歧,反而都是為了教會的建造。魔鬼利用人的不完全和不成熟,利用對事情不同的看法,利用彼此的愛心,製作彼此之間的裂痕,製造傷害,造成教會合一的破口。所以保羅接著教導腓立比教會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裏著重看3個片語:意念、愛心,心思。從以上經文我們瞭解到,這裏的3個詞終歸到合一,而保羅在本段所主張的合一,顯然是屬靈性的,它是性情的,愛心的和宗旨上的和諧,[8]這樣的合一乃是以榮耀基督為基礎的合一,乃是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合一,從而引出了本段經文的第二段5到11節。當然在這之前,他依舊提出了幾點侍奉中的實際原則和態度:3到4節。當然,我們也需要注意2節裏最後的“我的喜樂可以滿足”應該表明的不是保羅自己的喜樂狀態,保羅所真正關心的應是教會的屬靈狀況。他要說的是,教會屬靈進步,我就喜樂了。他所真正盼望的是:“ 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一27)

 

(二).第2段提到的5至11節可能是早期教會的讚美詩節錄。事實上,這是新約聖經中最重要的基督論經文之一。它敍述神的兒子為我們成就救恩的每一步,然而它也給予我們一個當跟隨的榜樣。我們要擁有基督的心思,換言之,即完全的舍己。[9] 這裏我們看到基督的虛己乃謙卑和舍己的偉大榜樣, “虛己”的意思就是“倒空自己”,也是基督降卑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原本所有的榮耀,和一切合理的權利,而甘心忍耐不合理的待遇,這就是基督一生所行的。基督捨棄本來的榮耀:就是虛己的意義。當我們講一個人的捨棄時,不能忽略他本來的尊榮和地位。所以保羅先提到基督是本有神的形象。但耶穌不為“強奪”:意為緊緊抓住不放。反而“虛己”:放下那神的榮耀在一邊不用。這就是我們主的虛己。[10] 接著保羅繼續描寫基督的謙卑的步驟: “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 接著“成為人的樣式”最後是“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的降卑自己,顯明他的倒空自己。十字架的死,更是基督降卑的極點!因為無論對猶太人還是外幫人,這是加在罪犯和奴隸身上的死刑,是件極羞辱的事,然而基督為了我等不堪不配的罪人竟然可以謙卑到這樣的一個地步,我們難道還不能讚歎神的偉大嗎?這難道還不是一個跟隨的榜樣嗎?所以保羅在9到11節的末了,不禁讚美神:“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二11)

 

 

 

五、            亮光及應用 (總結)

 

在教會侍奉實行中,一個包容接納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保羅在這裏為我們羅列了在教會和睦相處的一些原則,並提醒我們一個接納的態度要有一顆無私的心(二4)、一顆服侍的心(二7)和一顆舍己的心(二8)[11],而這都與我們是否“思念同樣的事”是否“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有關。我們在這裏看到,我們所思念的應該是基督的自己,應該是在和睦相處中、在愛中,教會的建造。在服侍的同工中,是否以基督的心為心?是否效法基督的謙卑?是否以基督為榜樣呢?(二5-11)這其實是問題的立基點,若是每位同工都以保羅所教導我們“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二3-5 )。就必定會在會眾中彰顯出一個包容接納的態度,並在順服基督中,彰顯出更多的愛心,就如2章16節所說的:“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願弟兄姊妹彼此共勉,做那神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



[1]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新加坡:聖經工會,1988) 頁222。

[2] 毛克禮著, 《腓立比書信釋意》(臺灣:中國主日學協會,1997年11月)頁114 。

[3] 腓立比在何處?與羅馬帝國有何關係?(雅虎知識堂 https://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21100922.html)

[4] 德里克·蒂德博爾等著,《聖經點與線》  (蔡錦圖翻,國際聖經協會,2001年4月 )頁211。

[5] 德里克·蒂德博爾等著, 《聖經點與線》,頁211。

[6] 毛克禮著, 《腓立比書信釋意》,頁13。

[7] 毛克禮著, 《腓立比書信釋意》,頁115。

[8] 毛克禮著, 《腓立比書信釋意》,頁120。

[9]德里克·蒂德博爾等著, 《聖經點與線》,頁213。

[10] 基督教神州網 https://21sz.org/show.aspx?id=5981&cid=17

[11]德里克·蒂德博爾等著,《聖經點與線》,頁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