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27/12/2017 13:58

平时生活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以茶代酒”这四个字,可您知道,这个词的由来吗?

“无酒不成席”已成为一种宴饮传统,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人喝酒喝不下了,往往选择“以茶代酒”,以茶代酒,顾名思义,在饭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那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民心丧尽。他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不管这位发明了“以茶代酒”的人初衷如何,这个故事终归证明了茶在我国历史上的源远流长。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也可称是我国人民的匠心独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