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解經專文
主题經文:
基督是 神的能力和智慧
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
19就如经上所记:
“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
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20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 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 神,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 神的智慧了。
22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
23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24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
25因 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 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一) 引言
本段經文著重表明了神的能力和智慧,并闡述了人為理解的神的智慧與真正意義上的神的智慧之出入。本文著重闡述神智慧能力的彰顯與人類片面理解智慧上的愚拙,并引申出猶太人、希臘人,并中國人所追尋的“價值”的討論。從而了解基督徒在得著神的能力下,如何去看待神。并否定在救贖的層面上,不能將人為的智慧做的太高超了。
(二) 經文脈絡
我們閱讀林前,可以了解到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內部的問題,提出處理方法;又為自己的使徒身份做出申辯,并刨白他對教會的愛與關懷,教導信徒過彼此相愛和合一的生活。[1]那么為什么產生教會的紛爭?是教會制度?人員分配上的異議還是在其它方面產生了矛盾的導火索?我們不得不在這里思考這個問題,從一章的一到九節保羅在書信里對教會的問候,直至一〇到十七節所探討的哥教會的紛爭的種種跡象,我們可以看出紛爭的深層問題不是我們上面所談論的種種,而是一種深層的價值導向問題。保羅深知哥林多教會紛爭的真正原因,不是什么教會的制度、組織、儀式的問題,而是不明白十字架福音的真諦。[2]那十字架的真諦與能力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下面來看這個話題。
”
(三) 闡釋
從十八章的一開始,我們便看到十字架的兩種不同態度,一種是愚拙,另外一種卻是神的大能?為什么同樣的十字架道理,對兩種人卻有不同的反應?主耶穌在馬太十一章二十五節,曾經這樣禱告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主耶穌所說的話,雖然跟保羅所說的不一樣,但所表明的真理和原則卻是一樣的。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因為把十字架的道理看為是庸俗落后的,結果無法明白十字架救恩的原理,就以為愚拙,拒絕所傳給他們的福音,變為滅亡的人。但十字架的道理對于那些得救的人,卻是神的大能。[3]緊接著,保羅引用以賽亞書二十九章十四節的經文做為自己的經文支持,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保羅的愿意并非是反對智慧,神的心意也并非恨惡人的聰明智慧,他所引述的重點乃是十字架的福音不是一種知識,可以用尋求學問的方法來尋求;也不是一種邏輯,單單憑理性可以領悟的;乃是用信心接受,使他發生效果在你身上。[4]接著保羅列舉出希臘、猶太背景下的知識精英,這期中不乏智慧人、文士、辨士等等。但是這些人卻因為擁有世俗的知識、因著驕傲、因著自己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反而不認識這位創造天地的神的。故此保羅就表明神的智慧乃是: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 神的智慧了。(二十三節)。這不正吻合主耶穌在馬太十一章二十五節所禱告的內容嗎?經文接著談論到猶太人所追求的神跡,這種事是猶太人所追求的。他們所見到的耶穌:他是溫柔謙卑,避免炫耀,專門服侍人,最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對猶太人看來,耶穌沒有可能是上帝所揀選的那一位。[5]我們再來看希臘人,他們所追尋的智慧是頭腦靈活,口齒狡猾,賣弄聰明,他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把不好的說的頭頭是道,有它的理由。希臘人沉淀于美麗的詞藻。基督徒傳道人以率直,毫不委婉的言語去宣揚信息。對希臘人看來,他們是一般粗俗沒有教養的人,只配為人譏笑嘲弄,不配為人傾聽尊重。[6]故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保羅說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了。但是我們這里重點要明確的是,為什么對那些得救的人,十字架的道理卻是大能呢?因為他們不是把十字架的道理當作一種理論研究而已,他們是用信心,讓十字架發生能力在他們身上。[7]正如保羅所說的:“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四) 歸納應用
这段经文所證明的精義,是說,信徒生活中沒有任何一個領域是可以脫離那在基督耶穌里的救恩的。這是論及十字架的社會實踐的書信。它所顯示的,是使徒的火熱愿望,要把基督的十字架實施到基督化生活的每一個問題中。[8]就救恩的觀點來看,他沒有高抬人的智慧,而是將人類看為愚拙的——十字架高舉,因為十字架乃是神的大能。從書信中,我們可以反思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否也落入了智慧的網羅中,成為拒絕福音的主要隔絕呢?我們是否需要頭腦的思考,事實的例證、邏輯的推理,才能將福音與十架測透呢?
對基督徒而言,如何行在神的大能中?通過此篇經節,我們也不明白若是理解了十字架的真諦,我們也不難行走在神的十字架,神的智慧中了,而相應的教會的紛爭亦可化解。十七世紀的喬治 費克斯(George Fox)弟兄,在他的《信札》中的勸勉,應該是結束本文最好的鼓勵了:以忍耐、和平、愛心并合一的心彼此相處,在能力、生命和智慧上順服神,也要彼此順服。這樣使你們得以成為主愉悅的田地,又如百合,其花與蓓蕾都感受著那令人愉快的生命雨絲和流泉,它們由永活神那里溢流出來浸潤你們,讓你們全體都能夠感受到主全能神的臨在與祝福。[9]愿神親自祝福他的教會!
(五) 參考書目
1.羅慶才 黃錫木,《圣經通識手冊》,(上海,學林出版社,二〇〇七年一版)
2.陳終道著,《哥林多前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增訂版)
3.巴克萊著,周郁唏譯,《哥林多前后書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五版)
4.海貝德博士著,蕭維元譯,《保羅書信導論》,(香港,浸信會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七版)
5.傅士德 史雅各編著,袁遠志,陶婉儀翻譯,《屬靈操練之旅,》(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二〇〇五年十二月)
[1] 羅慶才 黃錫木,《圣經通識手冊》,(上海,學林出版社,二〇〇七年一版),頁122
[2] 陳終道著,《哥林多前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增訂版),頁76
[3]陳終道著,《哥林多前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增訂版),頁76-77
[4]陳終道著,《哥林多前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增訂版),頁77
[5] 巴克萊著,周郁唏譯,《哥林多前后書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五版),頁29
[6]巴克萊著,周郁唏譯,《哥林多前后書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五版),頁31
[7]陳終道著,《哥林多前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增訂版),頁77
[8] 海貝德博士著,蕭維元譯,《保羅書信導論》,(香港,浸信會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七版),頁144
[9] 傅士德 史雅各編著,袁遠志,陶婉儀翻譯,《屬靈操練之旅,》(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二〇〇五年十二月)頁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