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輔導

20/11/2008 23:49

 

引言

 

輔導學是應該是一門與信仰密切相關的科學。但從狹義上來看,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幫助一個人自助”(詹維明)。一門需要一個人自助的學科是如何與依靠信仰,特別是基督教信仰相結合的呢?是我們這裏要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我們所信奉的《聖經》作為一個切入點,作為我們如何將輔導與信仰一個很好結合的典範。

 

一、聖經的目的和性質與輔導學的觀點比較。

 

保羅說:「(全部)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這裏說明了聖經的來源及目的,以及屬靈操練的藍本。大家可以清楚的發現,聖經是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為一個切入點,而最終的目的是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筆者認為,完全是一個過程,特別是一個成熟的過程。而經過這過程的卻是教訓、督責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與他人的、或者是自己的關係。簡單說,教訓、督責等方面是一個人和其他人,或者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關係的磨合,經過一個階段的過程後,得以完全並成熟。這樣的觀點與以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的助人工作觀念不謀而和了。我們注意到,助人工作應該是一種關係。有了求助者,也有了助人者,於是助人行為就在他們兩者之間產生了。[1]所謂助人關係是指在這種關係中,兩個個體共同在解決其中一人的困擾,以期使有困擾的個體能增進能力,克服生活中的困擾,或更有效的做決定,以促進其成長。[2]這種對助人關係的闡釋基本上符合提後三章一六到一七節的經節。聖經是神默示的,神必通過他自己與所信靠他的信徒建立關係,並在這關係當中,利用各樣的方式幫助信徒解決其困擾,最終到達其成長即完全的一個過程。

 

這段經節明顯的聲明了聖經“默示”的性質,清楚的告之我們他的意圖是為何,神在屬神的人的目的何在。聖經的著作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15:4)。約翰福音二〇章31節也指出受默示的聖經有這種救贖的目的:“但記這些是,要教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3]而輔導的最終目的也是通過輔導員的幫助和受輔導人的自助到達一個走出死亡之穀、陰霾之地,而到達一個樂觀、充滿希望的“迦南”美地。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得著盼望,並得著生命的一個狀態。而進入到這樣的一個狀態,恰恰是通過聖經的閱讀,從而將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觀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我們下邊就信念與價值分析一下聖經與輔導學之間的關係。

 

二、聖經的信念與價值與輔導學之間的密切關係

 

信念與價值出自個體對事物的態度。換言之,價值與信仰是個體對事物的看法,對助人關係有相當的影響。個體大部分的價值觀並不是很清晰的顯示出來,我們常常沒有覺察到它們的影響;但是它們確實對助人過程造成衝擊。[4] 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接受輔導的朋友都是擁有正確價值觀與信念的基督徒,但是我們認定一個持守正確信仰的基督徒的價值觀是對我們輔導人員給與其輔導的最好切入點。我們可以從聖經的多個篇幅裏瞭解到聖經及基督徒的信念與價值觀。而受後現代觀念的影響,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習慣用高度的自我中心及冷漠的態度來看周遭的世界,“無所謂,我不在乎”是現在時代中流行的口頭禪。[5]而自殺、墮胎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都與當事人對人價值的錯誤觀點是有密切關聯的,其認為人只是屬於自我的一個自然產物,而並非是神所創造並珍愛的。如果一個人不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情況下,一般都會採取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所以在處理以上類似的個案時,作為輔導員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將聖經中對人的價值傳遞給被輔導者,如彼前2:9(1):“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段經文深刻的體現出聖經對人、對基督徒的寶貝。試問一下,一個擁有這樣人觀的當事人,是很難能夠做出以上極端傷害自己及他人的行為的。當然,我們在此只列舉了極端事件的個案,其他個案還需個別情況具體加以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輔導學與信仰是密切不可分的,如何通過利用聖經的原則去輔導當事人從而達到當事人自我幫助的一個過程,是我們在此探討的一個話題。希望神通過他親自的默示,給予我們更多的智慧,讓我們在輔導的方式與方法上幫助更多的當事人,願神幫助我們!

 

參考書目:

1.        黃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 (臺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2.        柏饒齊,《聖經難解之言-保羅篇》       (臺灣:校園書房出版社,1996)

3.        劉仁欽,《青年事工輔導手冊》           (臺灣:台福總會青年部,2002)

 

 

 



[1] 黄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 (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頁3。

[2] 黄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页3。

[3] 柏饶齐,《圣经难解之言-保罗篇》,(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1996)页11。

[4] 黄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页3

[5] 刘仁钦,《青年事工辅导手册》,(台湾:台福总会青年部,2002) 页15